
剧情介绍:

二十年代初期,响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跑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的政治国度,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导文学《震动世界的十天》。然而,他最后对共产主义彻底失望,重回自由世界。
电影摘要: 第一幕:雷德和露易丝·布莱恩特在波特兰相遇。 第二幕:20世纪10年代在格林威治村的知识分子生活。雷德和露易丝被尤金·奥尼尔和艾玛·高曼等思想家吸引。 第三幕:雷德和露易丝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第四幕:雷德试图在美国建立共产党。 第五幕:雷德来到俄国接受布尔什维克的帮助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雷德去世,年仅32岁。 五个部分充满了乱糟糟的争吵,换句话说,这很难让你对这段历史激起足够的兴趣。在第一部分,观众必须容忍长时间谄媚性的诱导。在这之后,则是雷德和露易丝一段奇怪的爱情:当他们彼此凝视,伴随着革命的高潮和八十年庸俗的音乐,这对恋人的爱情似乎也达到了顶点。第二部分似乎值得一看,事实上,如果影片在这个间断之前结束的话,会比现在这个版本好的多,因为工人运动造成的气氛足以充实这部电影。也许沃伦·比蒂想得太多了,而且多是西方社会对苏联幻觉式的认知,所以才造就了这只嘈杂的万花筒。





◎获奖情况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1982)
最佳影片(提名) 沃伦·比蒂
最佳导演 沃伦·比蒂
最佳男主角(提名) 沃伦·比蒂
最佳女主角(提名) 黛安·基顿
最佳男配角(提名) 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女配角 玛伦·斯塔普莱顿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Trevor Griffiths / 沃伦·比蒂
最佳摄影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最佳剪辑(提名) 戴迪·艾伦 / Craig McKay
最佳音响(提名) Tom Fleischman / Simon Kaye / Dick Vorisek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Richard Sylbert / Michael Seirton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雪莉·拉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