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一部电视剧。由吴子牛执导,马少骅、萨日娜、张嘉译、宋佳、印小天、何琳、于笑等主演。
该剧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2014年12月17日晚,安徽卫视“2014国剧盛典”在京举行,《北平无战事》《红高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产科医生》等热播剧并列十佳电视剧称号。
2015年8月,在第17届华鼎奖中,被评为全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作品。
剧情简介
该剧描述了1976-1984年的邓小平,那8年是邓小平最辉煌的8年,其个人政治生涯达到顶峰,而中国也是处于最微妙、最重要转折点,高层处于复杂情景的几年,包括粉碎四人帮、华国锋上台,邓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胜出,对这些,片子都没有回避。该剧主要从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27天后开始写起,直到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为止,期间历经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进行拨乱反正,国家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对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这部戏也是作为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献礼大片,邓小平生活化的内容,也在剧中多有体现。
角色介绍
邓小平 演员 马少骅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是中国极具贡献的伟人之一。
习仲勋 演员 张嘉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建国以来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在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之后一直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
田源 演员 印小天
云南知青,热血爱国,在恢复高考时参加考试,却意外落榜,接着在知青返城后选择了从商。
卓琳 演员 萨日娜
邓小平的夫人,一直在背后帮助他的贤内助。
邓朴方 演员 朱宏嘉
邓小平与卓琳的儿子。
夏建红 演员 王乐君
北京青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因为邓小平而恢复高考政策,因此成为了其中一名幸运儿,但敢爱敢恨的她为了成全心爱的人毅然撕毁她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之后更加为新农村建设助下自己的一臂之力,是个热血爱国的青年。
剧集评价
片子全景式再现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这八年中的中国政治历程,除了邓小平作为主角,片中出现华国锋等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述了官方银屏从未直接展示过的一些细节。这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
这部片子对“脱敏”有突出贡献,成为舆论的强烈印象。至于这样的“脱敏”尺度是否令人满意,以及这些“脱敏”是否足够恰当,价值观不同的人自然会有延伸性争论,但这些争论并不损害片子影响的高度正面性。
谈新中国的历史,一直有一些敏感的“禁区”。在整个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里,禁区就更多一些。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识不足时,回避分歧就成了最常用的选择。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体制根源,但不全是。
问题在于,社会多元化和互联网推动的全球化在将中国政治话语的一个个“禁区”团团围住,这些禁区通常只能在官方舆论场上得到维持,民间的实际舆论拥有众多渠道,禁区成了似有似无的东西。
中国新的话语禁区明显减少,但依然有一些。老的禁区打破了不少,但也有一些“维持了现状”。我们认为这一大方向是积极的,这部片子是其中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
最重要的或许是,要尽量减少话语禁区,这已成为执政力量和主流社会的共识。用限制人们谈论敏感话题来推动社会治理,这只能是不得已时的权宜之计,而不能作为常规性手段使用,管理者们对此都已清楚。
为打破那些仍存在的话语禁区,需要一些条件。它们包括,公开谈论那些敏感事件和人物不会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剧烈混乱,也不会导致尖锐的政治猜测或冲突。此外,开放这些讨论不能消耗国家的过多注意力,更不能加剧不同人群之间的分裂。
然而每一个敏感话题的超越,还是需要魄力。社会技术力量的进步对开放敏感话题形成倒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像薄熙来、周永康被查处过程,舆论在事情尚有不确定性时就积极参与进来,恐怕就是合力造成的。
回过头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敏感话题的公开,都对国家稳定最终形成积极影响。这些开放逐渐积累了社会的承受力,突发事件不再像过去那样震撼,中国“什么都发生”,人们“什么都议论”,但社会稳定在表面无序中形成了韧性。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今后要尽可能避免新话语禁区的形成。每一个新话语禁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堰塞湖”,它今天封堵得越严密,就有可能积累出一些相应的负面作用。
对于已有的话语禁区,应当看到,围绕它们的某种“堰塞湖”已经形成,它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逐渐消解,实现话题开放的“软着陆”。有些可能要等更长时间,等到社会有了更多共识之后,再逐渐放开。应当说,这是中国全社会面临的考题,它不光是政府怎么做的事情。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中国社会上,对这个社会的问题和消除它们的难度,都多少是明了的。一方面我们呼唤全面的改革,包括逐渐铲除导致话语禁区存在的那些文化和制度原因。另一方面我们应清楚,这样的改革既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也是全社会很多其他改革的集成过程。我们尽力而为,但决不可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环球社评)